父亲的故事阅读理解答案一飞冲天,父亲的故事阅读理解题目!

1933年1月24日,农历壬申猴年的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充满喜庆地等待着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的来临。在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使这个家庭更是喜上加喜。这个男孩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出生时家里勉强算个小康之家,祖上留下来几孔有抱厦的土窑和十多垧(一垧约2.5亩左右)山地及全套农具和比较完整的生活用具,还有一头毛驴。虽然在青黄不接时还要夹垫得吃点糠,但毕竟能填饱肚子,主要问题是缺乏男丁,当时的家庭成员有:曾祖母、祖父、祖母、大姑,唯一的男丁祖父是个独子,用农村人的话来说苦水好,没日没夜地在那十多垧地里劳作才勉强维持住全家人的温饱。添了男丁对这个家庭意义重大,一是有了传宗接代之人,二是也有了潜在的劳力。

七八岁时,父亲开蒙读书,在山下的邻村,离家大约两三里路,跑校。陕北农村有句俗语“小子娃娃不吃十年闲饭”,家里缺乏劳力,八九岁时父亲就要帮祖父干活儿,耕地时拉驴,种地时点种,割草喂羊砍柴之类的活儿就更不用说了。每年春种秋收以后才能去学校,每个学期就要耽误一个多月。好在父亲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功课也没拉下,顺利完成了初小的学业。在父亲的一再要求下,祖父同意父亲去离家百里左右的通镇读高小。当时村里和通镇都属陕甘宁边区管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红区,父亲在这里学习了三年,这是他此生最完整、最安定的一段读书生活。有个小插曲差点打乱了他的这段完整的读书生活。大约是1945年吧,延安要一个排字工人,指标分到通镇完小,父亲也报了名,学校的老师找到他说:你年龄(12岁)太小,要家长同意才行,你和家里人商量一下吧!父亲问了祖父,被一口回绝。12岁的娃娃只身去老南山,一般家长终究是不放心的。从那时起,父亲就有了离开小山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的想法了!1946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通镇高小,在当年佳县高小毕业生全县会考中取得第三名。

1947年1月,父亲考入米脂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学校,1927年4月在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杜斌丞先生和地方贤达的赞助下创建,原名“三民二中”,抗日战争时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成为边区的一所干部学校。父亲在这里只读了两个月书,当年3月胡宗南率23万大军进攻陕甘宁边区,我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不足3万人。由于双方兵力过于悬殊,党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米脂中学也要转移到山西去,暂时停办,这彻底击碎了他的读书梦,从此他再也没有跨入学校的大门。学校转移时,父亲也要跟着去山西,学校领导说他年龄(14岁)太小,让他在当地做做群众工作。无奈,父亲跟着工作队在米脂的印斗、桃镇等地做了一段时间的群众工作,之后就回到村里帮祖父种地去了。不愿像父辈一样一辈子在小山村种地的父亲这一年夏天又抓住了一个去外面闯荡的机会。佳县响石区第三乡接到上面的通知,给部队上征收一名护工(帮助护士护理伤员),乡负责人考虑到父亲念过几天书,算是有点文化,征得祖父的同意后决定让父亲去。说好第二天一早在距村子约二十里地的另一个村子集中,部队将从那里经过并短暂休息。第二天一大早,祖母给他们做的吃饭了后,父子俩就上路了。走了大约一半路多一点,祖父突然说,累了,歇一会儿吧,咱父子俩拉拉话,从腰上抽出旱烟袋,慢悠悠地装了一锅,用火镰咔嚓咔嚓打了几下,点燃后坐在地上有一句没一句地拉些家常。眼看日上三竿父亲怕赶不上,从地上站起来着急地说,走吧,一会儿迟了,祖父慢悠悠地说,迟不了赶得上,就是不走。祖父性格耿直,脾气暴躁,与子女们不十分亲近,父亲有些怕他,所以再不敢催促了,任由祖父说够歇够才起身。赶到集中地时,部队早走了,地方上的负责人说,等你好长时间你不来,部队要开拔,只好另补了一个人走了!半后晌,父亲跟着祖父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祖母本来就舍不得儿子离开,见状闪着高兴的目光说,怎么没走?祖父躲避着祖母的目光呈现出难以言状的表情说,去得迟了,人家走了,再说吧!也许以后还有更好的机会。

因胡宗南进攻边区,兵荒马乱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秋天就没有收到多少粮食,再加上边区的征粮任务也重,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粮食被抢了不少,到冬天普通老百姓家就没什么吃得了。祖父家虽是个小康之家,但抗风险能力很差,遇到这种年景一家人也是饿得头昏眼花。幸亏祖母持家有方,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匀开,夹上糠菜及其他任何能吃的东西,才度过难关,一家人均没有被饿浮肿。当年冬天,佳县开始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后,父亲作为有点文化的自耕农青年,被叫去帮忙,主要工作就是登记土地,登记从地主家没收来的其他财物,刷写标语什么的。忙的时候,也能跟工作队的人混得吃一半顿饭,给家里节省点口粮。1948年初,祖父的一个户家兄弟回家过春节,他原在响石区第三乡任乡长,因开辟新区,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到新开辟的双建区第二乡当乡长并兼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有一天祖父领着父亲到他这个户家兄弟家,指着父亲说,过罢年你把这个娃娃引得给公家干事去吧,扑坎了几回了,今年年景也不行,一家人饿得没个吃上的,出去后自己能吃上也能给家里省点吃的。春节过后,父亲走的前一天晚上,祖父说,我是大清人(祖父出生于1910年即宣统2年),是古时人,也不闹什么革命!你是民国人,是时兴人,你闹革命我也不反对。又安顿,尽管有你叔叔招呼,但在红白交界的游击区做事,还是要留心。家里当时只有两块银元,父亲坚持要带一块而祖父不同意,因为家中还有五个人吃饭,在这灾荒之年,两块钱也许还能应个急,父亲出去给公家干事虽然不挣钱,但饭还是管的。最后祖母说情,祖父才让了步。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是心疼儿子的。第二天,即1948年农历正月初八,陕北还笼罩在严寒中,大地尚未苏醒,父亲跟着他的户家叔叔带着家中仅有的两块银元中的一块,沿着黄土小道,翻过一座又一座光秃秃的山梁,满怀憧憬地离开养育他的小山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祖父对于父亲扑坎的闹革命,从一开始的坚决反对,到口头答应暗中阻挠制造障碍,再到主动联系全力支持,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祖父冥冥中预感到家中的几垧地是拴不住父亲的,父亲不属于他所熟知的这个世界,而属于另一个他未知的更广阔的世界!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