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小姨妈,美好记忆

城南旧事之(二十)结束篇

原创 一声叹息 一读再读的岁月 2022-03-18 00:00

多年以后 你可曾读懂父母 母亲在五十七岁那年的八月,突发脑溢血去世。我总想为父母近四十年的夫妻生活写点什么,想说一说父母爱情或父母之间的一些事、一些生活片段,作为我居住了二十多年娘家老屋的纪念,或者说作为《城南旧事》的结束篇。几次三番都搁置下来,除了自己还没有完全理好思路的原因,还有就是,我觉得作为子女没有资格随便对父母的生活加以评判,毕竟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理解肯定会有偏颇,唯恐有不逊的文字出现有失对长辈的尊重。 遥远的记忆里尤为深刻的似乎是父母极度糟糕的关系,影响着我的快乐,甚至影响了我成年后的择偶观以及对婚姻的看法。这两天偶尔读到“你讨厌父亲的平庸,却不知道他也曾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你嫌弃母亲的唠叨,却不知道她也曾是个对镜贴花的女孩。”这两句突然就触动了我的心灵,这难道不是自己生活的写照吗?婚后二十余年,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句对婚姻的总结“婚姻让男人变得平庸,让女人变得庸俗”,也一度为自己的唠叨、无常、俗气等各种找理由,认为这就是大多婚姻中女人的常态,尽管也很挣扎,也曾试图改变,但最终还是变成了那个让自己讨厌的人,再读“子为人夫,方解油盐非易事,女为人母,才知酱醋味千般”。使我又重拾计划,人有时就是这么奇怪,蓦然出现的某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就点化了自己,多日或多年不解的心结就在那一瞬间打开了,也释然了许多。 先介绍一下我的父亲:父亲当过兵,能识字读书也是在部队学的,据他说,仅在部队突击扫盲班学了三个月就达到了高小水平,父亲年轻时的好学不倦是值得敬佩的,我见过一本《康熙字典》,几乎被他翻烂。能从文学的深度讲述四大名著,独爱《红楼梦》,数不清他阅读了多少遍,还喜欢读名人传记、历史人物之类的书籍,更是关心中外时事政治,俨然的像个文化人。同时,父亲还略懂中医当然是他自认为的,反正从来没有人请他看过病,倒是主动给人偏方时居多,也不管人家是否采用,自己或家人有不舒服就自开药方,记得有次我不知怎的就是浑身乏力,只是躺在床上昏睡,父亲见状先烧红一小块木炭放入瓷杯,将烧沸的水倒进去让我喝下,看着浮在层面的黑色粉末我不敢反抗就干脆装睡拒绝,待妈从诊所捡回药片,父亲在旁监视着,无奈我只好闭眼就药喝下大半杯,几番折腾后睡了一宿居然好了。写下这段文字时,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木炭的功效,喝木炭水能治疗腹泻,对急性肠炎也有缓解作用,据说还能治疗嗓子,究竟也不知是妈买的药片和爸的偏方哪个治疗的效果更大。 因着这找不出病由的病,我有两天没有好好进食,父亲就在一个晚饭后出去买了几个我从来没见过的苹果回来,又大又圆,还出奇的鲜红,父亲贴心的说之所以买这种口感面的苹果,是考虑我这两天体虚,相比清脆的吃起来容易消化,我那宅心仁厚的母亲则不忘适时的小声宽慰我:你老子还是很稀罕你的,你见他给谁买过零食?当时水果店可不像现在星罗棋布,要跑到三里开外的车站才仅有一两家,还躺在床上的我嗅到了沁人的香气,感动的瞬间原谅了父亲的重男轻女,同时也消除了一切成见。那时,好像每家都备有一个袖珍弹簧秤,买回来的商品复秤后发现有少斤短两的再折回去讨要,一贯细心的父亲也不例外,水果商贩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四个苹果就多算了半斤,看到空手回家的父亲,失望的我用被子捂着头不想听他的解释,估计对方不承认缺秤,父亲一气之就将那几个苹果退了,这是我能记起的父亲唯一的一次温存,至今我还是比较喜欢口感面的苹果,不知道是不是和年少那次没能吃上有关。 闲暇时,父亲还喜欢种些花草之类的,我奇怪他总是研究般的把花盆搬来挪去,人家自有说辞,原来花也和人一样,性情不和的放置一起会影响生长。可叹父亲养了半辈子花,也没能真正了解其属性,尽管也不停的松土、换盆、移栽、施肥,但花草自顾叛逆的生长着,即便到了春天也从来不见有枝繁叶茂的景象,我由父亲养花联想到了夫妻关系,传统夫妻会因各种差异或差别而不睦,但为了一个“家”,而不得不委曲求全继续生活在一起,比如我的父母,为此,我曾鼓动母亲和父亲分开,妈很奇怪我居然有这种想法,并不作答只是一笑而过。 父母共生养了五个女儿,当时奶奶还健在,远在农村的舅舅每年都要来家几次小住三两天,母亲会提前备些当地稀有的农作物,自然少不了给点钱,母亲用微薄的工资接济着舅舅,为的是他能对年迈的姥姥照顾得好一些,懒惰的舅舅理所当然的接受着,而以当时的生活条件无疑是分走了一杯羹,这些父亲多少是有点意见的,也因此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又一个矛盾。数年后谈起这些往事,几个年长的姐姐对母亲当年的作法也颇有微词,因为除了该赡养的姥姥外,妈还同时对大姨家的表姐表哥也关照着,我想,对自己同胞姊妹的帮衬大多都能伸出援手,不过介于当时条件所限,我们不能做到如母亲般伟大。 父母实际年龄相差6岁,父亲在母亲去世二十二年后的冬天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八岁。父亲原本是大家族的后代,到祖父辈时家中败落,爷爷因吸大烟、赌博变卖丰厚的家产后云游四方,大小姐出身的奶奶凭借自己不错的手工给人缝制衣物带大了父亲,父亲童年时就给人做工,直至成年后当兵,缺乏父爱的父亲既不会怜惜子女,也不懂关心母亲,在他的信条里,自己永远是对的,有错百般辩解,而对母亲则是一味指责,我固执的认为,父亲性格是有缺陷的,尤其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脾气上来锅碗瓢盆一阵摔,再买、再摔,常常因为父亲的变幻无常家里弥漫着紧张的空气,总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和不安,孩子们说话做事都变得翼翼小心。印象中,每次都是父亲先挑起事端,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任由他一个人发泄的话,暴风骤雨之后便会换来数时或数日的风平浪静,所以当时年少的我会在内心埋怨母亲偶尔的不相让,多年以后,自己也成了家庭的主角,才发觉有些事和话是无法轻易忍下去的,偶尔也需要爆发,需要释放,一个女人只有为人母后,才能真正体会母亲当年的各种不易,除了遥遥无期的希望,更多的是那个年代力所不及的无奈。 能不能说,婚姻原本也是一场修行,过程很漫长也很艰难,有的人穷极一生也未能参透。母亲在三十二岁时有了我,当我自认能用自己的思维认知事物的时候,也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和已是中年的母亲抗争着,拒绝着沟通和所谓的“代沟”,尽管母亲因家境贫困只读到小学四年就被迫辍学了,但我不得不承认,母亲大智慧的为人处世方式使我懂得,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和家境、学识没有关系,同时,也是母亲的坚韧和坚强教养了几个女儿,所幸的是姐妹几人都继承了母亲的善良和乐观以及对生活的不苛求。 年少时认为,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家境,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子女,是没有资格作文的,但随着成长特别是步入中年,尤其是面对国家大小灾难时,也会忧国忧民,会有短暂的焦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这种普通实际上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幸运自己能过着安逸的生活,幸运没有大的落差,幸运着安康和平静。 “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涂半生人。”后来,也接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后来,我们都成为了父母,后来,也终于读懂了父母,只是,人到中年才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晚了些? 聊发岁月苦辣甜,柴米油盐又一年。谨以此文作为对父母的纪念以及自己饱食终日的交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