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银行“开门红”活动期间了,各大银行无论在拉存款、放贷款或者在对公存款账户营销、电子银行、信用卡营销等方面都铆足了干劲,都要取得一年一度的开门红。往往是总行给分行下达营销任务,分行给支行下达营销任务,支行给营业网点下达营销任务,层层施压。
各银行网点为了完成任务,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制定的营销活动方案里面里面确实套路满满,有些客户经理为了绩效工资,为了完成任务,真的敢“铤而走险”,对于广大中老年客户一定要注意了。今天小区楼下一个阿姨还在问我,银行在“开门红”活动期间开展的一些活动,靠谱吗?会不会有什么套路?因为阿姨家里确实有几十万的退休金,一个银行的客户经理这几天一直在给她打电话,让他把钱从别的银行转出来存到他们的营业网点。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银行在开门红活动期间都有哪些营销套路呢?应该注意什么?
存款送米面粮油、鸡蛋和春联、贴纸已经是小场面了,已经开始送电动车和洗衣机了
在传统的营销套路中银行最爱用的就是营销套路就是存款送米、面、粮、油或者鸡蛋,有的银行还会送春联、贴纸或者水杯等等。只要你在这个银行存款5万以上,存款1年或者3年以上就会送你桶食用油或者几盘鸡蛋,结果大爷大妈们趋之若鹜,最后纷纷被套路,因为他们想的很简单,今天把钱存进去,下个月就可以把钱取出来,结果被告知买的是保险或者理财,不能提前取出来。
我同学在邮储银行工作,开门红期间他的任务是在小区里面扫楼,挨家挨户给大爷大妈们送鸡蛋拉存款。每天要送出去多少鸡蛋是硬任务,而且还要拍照留下证据。用这种做法倒逼着员工去营销存款。
在乡镇里面的信用社或者村镇银行里面存款已经开始送电动车和洗衣机,目的就是为了拉存款。
可能很多人会问,存款送东西,对于储户来说不是好事情吗?难道真的有什么套路吗?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中间确实有很多套路,最大的套路就是存款的类型和期限,很有可能不是存款,而是结构性存款、保险或者理财产品,某储银行是出了名的存款变保险的地方。

举办贵金属品鉴会,推销贵金属
有很多银行在“开门红”活动期间会邀请客户参加各种各样的贵金属品鉴会,客户经理会有选择性地、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认为的大客户不停的打电话邀请参加贵金属品鉴会,其实就是推销大会,目的就是把有钱的客户吃干榨净而已。
银行邀请你参加贵金属品鉴会时后,就会向你推荐一些贵金属,比如纪念币、纪念钞、金钞或者连号的纪念钞等等。营销的噱头往往是纪念币、纪念钞等升值空间很大、寓意好、比较稀缺或者很有传承意义可以代代相相传等等。家中有老年人的一定要注意了,切勿让老年人参加银行举办的这类贵金属品鉴会,因为老年人辨别能力差,只要一说升值空间大、可以回购等等,老年人就会购买贵金属,最后被银行套路。
举办各种财富沙龙,推销各种理财产品,赚取手续费,结果坑了不少人
在银行的“开门红”活动期间,银行会举办各种财富沙龙,邀请所谓的专家,对一些大客户进行洗脑,推销各种理财产品或者基金,甚至是高风险的信托产品等等。
这种理财沙龙活动主要针对某些高净值人群,也就是哪些企业的老板或者年收入50万以上的客户。
银行推销理财产品,最大的套路就是不充分揭示风险,把理财产品卖给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客户,造成客户资金受到损失。我所在的银行就发生这样的例子,最后理财经理被客户投诉到当地的银保监局,因为事情闹的比较大,金额也比较高,经过银保监局的进点核查,发现确实存在误导销售的情况,结果银行被罚了50万,网点的行长被警告处分。

打着超低贷款利率宣传贷款,结果实际的贷款利率没有这么低
这几年贷款确实不好放,银行在“开门红”活动期间贷款宣传方面,套路确实太大了,很多银行宣传的是贷款利率很低,而且是信用贷款,贷款利率低至4.5%,当你真的到银行贷款的时候贷款的利率可能是6.5%以上了,真正能以4.5%的利率贷到款的客户基本上没有。尤其是在信用社、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这类银行中,这样的宣传套路太多了。大家的在贷款时要多留意。
虽然银行的“开门红”活动期间有一定套路,但是如果我们确实需要存款,确实有大额资金存款,在开门红活动期间存款,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银行存款利率确实要高一点,比如银行的大额定期存单。

之所以说,银行的“开门红”活动有套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没有把合适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比如:有些客户明明是去存款,可能未来会提前取出来用钱,结果银行让客户买保险。有的客户未来没有大额资金支出计划,而且确实很有钱,这类客户喜欢保险型理财,银行保险型理财的收益率高。有些的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很低,而银行理财经理为了促成交易却没有充分揭示风险,造成客户资金受到损失。有的客户风险测评后明明不适合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银行的理财经理却还推荐买基金。
银行的套路,完全是人为的原因,并不银行自身的产品有问题,如果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或者推荐合适的产给合适的客户,就不会有这么多套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1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