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广播稿400字,时事新闻广播稿400字2022年

时事新闻广播稿400字,时事新闻广播稿400字2022年

我似“蒲公英”

王生伟(四川农村日报特约通讯员,青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14年来,关注川农报、阅读川农报、研究川农报、投稿川农报成为我的日常。2010至2016年,每年我在川农报发表新闻作品40多件,光头版头条就有5条。这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我一跃成为县内的名记者。这引起了县委宣传部领导及宣传同仁们的关注,他们惊奇我的上稿率怎么如此之高。

一切都源于2010年3月,我荣幸地参加了川农报当年工作会,并被聘为特约记者,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当然就要为家庭的发展献计出力。在积极向川农报写稿投稿之外,我不遗余力宣传推介川农报。

川农报于我,是导师更是益友。而我,更像她的一枚蒲公英,不管落脚在哪儿,总是把她揣在心里、思念祝福。

终生农报情

肖定怀(四川农村日报特约通讯员,南江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原县委外宣办主任)

记得是1979年盛夏,我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学编背篼拿到供销社去卖,几个月才凑够钱去邮政所订到川农报。每逢当场天领回报纸后,晚上我就在煤油灯下通读一遍,对觉得实用和重要的就打上记号。

1983年12月的一天,听说县里招聘干部,且隔一天就考试,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应考。拿到试卷后,看到大多数试题都是在川农报上看到的时事政治,我顿时有了底气,最终以高分被录取。

2005年,我成为川农报特约通讯员,此后每年在川农报发表图片和文字新闻稿件达100多篇。

温暖的“家”

王晓林(四川农村日报特约通讯员,大竹县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乡镇工作。记得是1997年4月18日,川农报第一版,我的处女作《八旬老人遗嘱倡新俗》见诸报端,我手捧报纸,喜悦的泪水涌出了眼眶。

从此以后,我“爱”上了川农报,川农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2000年4月23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川农报举办的首期新闻培训班,这短短的几天时间,于我来说,收获可不小。迄今为止,我在各级报纸发表稿件1.2万余件,获得各级表彰(扬)166次,其中川农报采用稿件2200余件,被川农报表彰为“优秀特约记者”“优秀特约通讯员”10次。

不管我走多远,无论我在干啥,都不会忘记我温暖的“家”——川农报。

24年伴成长

曾佐然(四川农村日报特约通讯员,泸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1998年2月,我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调到镇政府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就和川农报结下了不解的缘,至今已24年。

2008年起,我开始担任川农报特约通讯员,随后获得机会参加川农报的新闻培训。至今,我还记得我写的反映云南村民到泸县务工的稿件,被编辑改名《乐不思滇》第一次刊发在川农报上。

24年来,川农报给予了我太多,让我从优秀乡镇通讯员到县级优秀宣传干部,从市级优秀新闻工作者到省优秀特约通讯员。

我的作品不仅在川农报上发表,还走向了各大主流媒体,一篇篇新闻稿件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也成就了我的人生辉煌。2022年,当我终于领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时,我的眼泪禁不住奔泻而出。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川农报的培养与呵护。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