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观后感500字(罗马假日观后感200字中文)

艺术+爱=教育

——《音乐之声》观后感

文/王立娜

  为了看《千古玦尘》,充了一个月会员。然后感觉不能浪费,于是找一些会员电影看。又看了《茜茜公主》和《罗马假日》,经典就是经典,即使语言不通,即使时代久远,也还是很美。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真正的美好永恒的。

  翻看电影时,发现了《音乐之声》。印象中似乎这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只是从没看过,因为我对音乐不感兴趣,还有就是甚少看外国作品。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点开。

一、开场

  这部电影的开场让我有一些关注点。正是这些部分,让我坚持看了下去。

  电影的开场,让我深刻领悟了景物描写。群山茂林碧野大河,在浩渺天地间,有一个小小的人。玛利亚在对着自然放歌。如果没有如此广大的自然,怎么会有她自由的歌唱?

  主人公的第一句话,也是第一句歌词,正是开篇点题:“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

  院长嬷嬷问三个修女,见习修女玛利亚的表现。三个修女的回答,实在是艺术。“她是个好女孩,有时候是……”“玛利亚很容易讨人喜欢,除了难相处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她,不过她常常惹上麻烦,是不是?”一个欲言又止,一个附加条件,一个抛出疑问,但这三个答案有一个共同点:后半句是重点。

  一部作品的开头,真的很重要。细节,真的很重要。

二、主题

  这部电影涉及的主题非常多,目前我所看到的就有信仰、教育、亲子关系、单亲孩子的成长、青春期、音乐对人的影响、再婚、爱国等各方面。可能出于职业关系,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其他方面没有过多思考,感觉有些过于追求面面俱到,可能反而冲淡主题。

  教育、亲子关系、单亲孩子的成长、青春期、音乐对人的影响已经足够复杂深刻;选择当修女还是当家庭教师,这是家庭教师本人的成长,有教学相长的意思,所以加入信仰的思考也不算勉强;不过后面选择当修女还是结婚,这个就有些刻意了;最后又涉及到爱国,感觉在强行拔高主题。

  这部电影其实一直喜欢到男女主人公共舞之前,感觉不落俗套,音乐与教育的主题非常引人深思;家庭教师也是教师,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没必要和男主人谈恋爱。结果打脸了,情节马上进入二人共舞,爱情元素来了。后面的内容就不太喜欢了。

三、令人敬佩的家庭教师

  教师是一种职业,但不应该仅仅用于谋生。从某种角度来讲,所有的职业都不应该仅仅用于谋生。做美食,要将食材尽展所长,给食客带去五官的完美体验,让人爱惜万物、对天地养物之德心生恭敬;做衣服,要懂得每种材料的特点,对人的身材扬长避短,让服装符合人的身份和性格,让人懂得礼仪……任何工作,都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

  玛利亚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音乐已经成了她的一部分。离开修道院去上校家,她只有穿在身上的一套衣服,还是施舍穷人时穷人也不屑于要的。她倒是拎着一个大大的行囊,但一望而知其空瘪,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一个大琴盒。可见,她于物质的要求极低,而于音乐却片刻难离。她说:“不论在何处,我似乎都无法停止唱歌。”一位老师,对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当如是热爱。

  玛利亚很爱孩子们,也很尊重孩子。她亲手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包容孩子们的恶作剧,敢于对武断的教育说“不”。

  我非常欣赏玛利亚对孩子们的教育。

  玛利亚的教育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完全落实在生活实际中。她很会掌握教育时机,会随时随地和孩子们唱歌,比如她在安慰孩子们面对雷电时唱歌,还把道晚安和唱歌结合在一起。

  玛利亚的教学方法非常科学,循序渐进。孩子们没有音乐基础,她就从哆、来、咪教起;可是孩子们连哆、来、咪、发、唆、拉、西都唱不好,她就编了一首歌,把每个音符想象成小动物或者是人物,非常有趣,化繁为简,加深了孩子们的印象。后来,她又教孩子们唱旋律,再加入歌词,表达情绪,最后孩子们学会了唱歌。

  玛利亚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有艺术教育,比如唱歌、跳舞、木偶剧;有情感教育,比如打雷时会拥抱孩子,教孩子给新妈妈献花、唱歌;有体育教育,比如爬树、划船、骑车、郊游;有心理教育,比如引导上校16岁的长女如何看待初恋。这些其实也包含了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一直在研究新的课程设计,用其他学科的课程形式与写作结合,比如科学课、手工课、美术课、表演课(手偶、皮影戏、面具、头套)……写作,本来就应该包括生活中的一切。但是我没想过音乐课和舞蹈课,因为我不擅长。以前的视频课中也涉及过音乐和舞蹈元素,但从没有一节课以音乐或舞蹈为主题。我现在想,以后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给孩子们以音乐或舞蹈的熏陶,比如制作音乐盒、舞剧欣赏等。

四、女二号的设定

  不知道施蕾特男爵夫人算不算女二号。男爵夫人是标准的上流社会贵妇,有地位、有钱、容貌美、风度佳、教养好,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人物形象了。她与玛利亚初会时,玛利亚带孩子们划船。孩子们上岸时落水,冯·特拉普上校非常生气。她意识到上校要和玛利亚进行不愉快的对话,于是回避。她尽力挽留上校的感情,说出了别墅等昂贵的结婚礼物以示爱意,但当她知道一切无可挽回的时候,她打断了上校要分手的话,主动说与上校分手,祝福离开。这是她的体面。

  男爵夫人甚至也是有艺术修养的。她在观看上校的表演时,说,早知道这样,自己应该把口琴带过来。这个有可能是败笔,因为这样就让她与上校有了艺术交流。但也有可能不是败笔,因为她的艺术,可能只是个装潢门面的摆设,是贵族的必修课,并没有与灵魂合二为一,不然她为什么不将自己的乐器随身携带呢?

  男爵夫人是爱上校的,所以很可怜。她也努力去和孩子们相处,但她显然没有学过幼儿教育和如何当一个继母。她和孩子们站成一圈互相掷球,她又不会扔,又怕被砸到,真的很尴尬。

  我对这个人物设定有不满。

  其一,男爵夫人说了一句话,破坏了完美的形象。那就是她说,将来孩子们可以送到寄宿学校。影片可以表现玛利亚和孩子们的融洽,也可以表现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但是,没有必要用贬低女二号的方式进行反衬。

  其二,男爵夫人不懂得如何与继子女相处,不懂得家庭教育,但这不是致命的缺点。继母有爱就可以了,不懂得教育可以聘请家庭教师。这不就是当时的社会形式吗?如果父母都是合格的教育家,那教师这种职业还有必要存在吗?

  其三,男爵夫人敏感地发现了上校与玛利亚之间情愫的萌发,对玛利亚点明。玛利亚匆匆离开。“我相信你会成为很好的修女。”这是她对情敌的祝福,也是要求。她的确为爱情而努力,但这种聪明有些可怕。我更希望男爵夫人对于感情的气度如她的身份一般高华。

  我认为,施蕾特男爵夫人可以是相对完美的,就是那种世俗的完美,但是上校还是选择了出身平凡的玛利亚,这就是真爱——虽然未必达到灵魂深处的共鸣,但已超越一般世俗标准。

五、结语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音乐对人的陶冶作用。影片中,音乐起到了许多作用,教育了孩子,治愈了上校和孩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爱。人类需要艺术。艺术对人类有无法估量的作用。音乐是艺术殿堂的一间。四面楚歌让项羽的部队陷入绝望,这也是音乐的作用;但我更乐于见到音乐给人积极的力量。

  艺术能陶冶人,爱能感化人,艺术与爱的结合,就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简介

王立娜,女,1978年生,大学本科学历。长春作家协会会员、榆树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国学经典作文专职教师。挚爱文学,擅长散文、童话写作,多次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出版过多册图书。

罗马假日观后感500字(罗马假日观后感200字中文)


  本平台是“榆树文联”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诚征各类稿件。投递稿件先在平台发布,择优在纸版《榆树人》发表。作者文责自负。咨询投稿事宜,敬请关注本号并留言或私信,也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榆树文联”。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bi.com/856.html